每個人都有段成長記憶,即使過了多年,那些影像仍存留在腦海裡
孩童時期老爸因工作經常不在台灣,有一段時間我們姐弟都是住在彌陀外婆家
雖然只是大高雄其中一個小小鄉鎮,或許不起眼、也稱不上富麗
除了現居地外,彌陀是我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所在
我們習慣稱彌陀舊名「彌羅港」,就我所知,地名其實和〝阿彌陀佛〞沒有關聯
不過後來還真的有人在台17線交界處立了一尊大佛像
據說「彌羅」可能出自平埔族馬卡道語「viro」一詞,為竹子之意
「港」字則為漢人以此地濱臨內海潟湖而取名
本地居民以養殖虱目魚佔多數,採深水養殖,不同於嘉南一帶的淺水坪魚塭
面積高達四百多公頃,肉質肥美可口,真可說是彌陀的驕傲
很多人不太會吃帶刺虱目魚,麗莎可是從小吃到大,最愛甘甜美味的虱目魚湯
屬於典型農漁村的彌陀,除了近海漁撈或水產養殖外,也有小區域農業耕地
外公和舅舅早年曾從事漁業工作,不過住家周圍卻是一片綠色稻田
一直私心覺得,這裡的人不僅有討海郎的正直,更有農村子弟純樸性格
境內有「南寮漁港」,屬現撈近海漁港,停泊的多是中小型漁船
也是每年舉辦「虱目魚文化節」活動場地
漁港腹地不大、環境頗為潔淨,2010年還被選為十大魅力漁港「情定今生」系列第一名
拍賣時間集中在早上,想要參觀漁市必須在清晨四、五點左右抵達才行
中正路則是全鄉最熱鬧的街道,也許比不上都市繁華,一般生活所需大多可以在此解決
其中不乏年代久遠的老房子
自從外公外婆相繼過世後,親戚們就不常回來
這次趁著縣市合併前的末代「虱目魚文化節」,特地騎摩托車繞了彌陀一圈
進學路的綠色隧道
看到照片,我弟說他印象深刻,小時候常跟著外公騎車到漁港批貨
途中太疲憊,爺孫倆人還曾窩在綠蔭下小憩片刻
群聚或獨立的三合院是本地建築特色
如同其他農漁村發展所面臨的人口外移問題,有能力者選擇到外地討生活
留下許許多多殘破或無人居住的紅磚瓦屋
雖然外婆家後來也改建成水泥透天厝,依稀記得鄰居老屋是我童年玩耍的祕密基地
彌陀西鄰台灣海峽,阿公店溪穿越其中並在此出海
說到境內風景,舉目皆是溼地漁塭
馬達激起的水花終年未歇,還有成群白鷺鷥飛舞
水天相連、一望無際
漁塭間小路也有我們奔跑、垂釣的足跡
近幾年鄉公所規劃了環鄉自行車道,單車族可以在此悠閒享受寧靜的漁塭風情
說到美食還是跟虱目魚有關,遵循手工製作的魚丸,也是彌陀另一個響亮招牌
知名的兩家店都在中正路上,分別為「魚丸同」和「興義魚丸」
「魚丸同」為三代祖傳,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也是彌陀第一家魚丸店
小時候回彌陀玩,外婆常會買這家的丸子給我們當點心吃
‧魚丸同(麵)店‧
高雄市彌陀區中正路80號 電話:07-6102918
後來則改買舅舅住家隔壁的「興義魚丸」
興義魚丸也有四十多年歷史,真材實料、口感紮實,相當好吃
亦是彌陀漁會技術合作伙伴以及公所饋贈賓客指定店
經過店面,不時可以看到剛出爐的Q彈魚丸在門前吹著電風扇
店家也有販賣其它魚漿加工製品
生意之好,假日常會有外地遊客不遠千里前來購買
興義魚丸網站
高雄市彌陀區中正路330號 電話:07-6191138 6191238
另外一定要介紹的漯底山,可說是自然生態的瑰寶
「漯」字讀ㄊㄚˋ
奇特的泥火山景觀,是全世界少見海濱惡地地形
雖然海拔只有五十公尺,生態豐富、視野極佳,並有重砲部隊遺留下來的戰地雕堡風光
現已規劃為「漯底山自然國家公園」
第2回再訪,先前的廢棄軍舍已拆除變成綠地,也沒有初訪時的偏僻與荒涼
很多當地民眾會來此散步騎單車,順便欣賞美麗的夕陽景色
不過除了步道,有關單位能否不要增添太多人工設施
這裡最有價值的就是這片原始自然惡地,其他我覺得都是多餘的
延續閱讀:戀戀彌陀‧你不知道的皮影戲曲
記憶閱讀:獨探漯底山(一)廢棄營區 獨探漯底山(二)泥岩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