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仔頭。一個有點陌生的農村,因參加文建會活動而有機會到此拜訪
位在嘉義縣東石鄉蔦松村三聚落中最小的村落
兩百年前,朴子溪是東石港通往內陸的主要交通要道
船仔頭當時不僅是商貨集散地,加上土地肥沃收成豐富,曾經繁榮一時
但是隨著傳統農業沒落,年輕人不斷外流
讓全部人口加起來不到百人的小村庄,瀕臨「散庄」危機
十多年前,藝術村的謝敏政大哥不忘祖母林秀臨終前希望故鄉常在的心願
說服鄉紳林啟南先生捐地出錢,組成「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
以「船仔頭的呼喚」為新故鄉運動主題
因一群有心人士賦予老故鄉新生命,推動傳統農村轉型再出發
船仔頭以『休閒藝術村』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第二天清晨,在公雞啼叫聲中醒來,一夜好眠讓疲憊完全消失不見
趁著早餐前的空檔,先來瞧瞧我們下褟民宿的四周環境
「天賞居民宿」是船仔頭基金會執行長謝素貞的娘家
這是謝大姐外曾祖父林天賞留給後代子孫的老屋,因此取名「天賞居」以茲紀念
傳統的三合院格局,共有6間房提供選擇,4人房與2人房各有3間
這間是我分配到的101房,簡單而潔淨
舊式農村衛浴設備都在外面,除了多了台冷氣機,幾乎都和小時候阿嬤家一模一樣
清晨的露水
屋旁的牛棚與豬舍
斑駁的紅色郵筒
附近鄰家
空氣清新、暖暖朝陽,散步寧靜小路真的好悠閒
船仔頭居民不到30戶,以務農為生,大致保留著傳統三合院,主屋多坐北朝南
鄉下人家親切又有人情味,遇到我們這些好奇的外來客也熱情打招呼
農村文物館
逐漸消失的古亭畚(ㄅㄣˇ)
樸實的農村一景
好愛這樣的緩慢步調,感覺心情特別輕鬆愉快
東石海域由於未受工業污染,加上外傘頂洲的天然屏障,成為最佳的蚵養殖場
約佔全台總產量23%,是全省牡蠣主要供應地
因此以蚵殼作為創作素材的蚵貝藝術,在東石鄉十分常見
廟宇的蚵貝藝術牆
由一堆蚵殼搭建的「啟南亭」
自行車步道堤岸的蚵貝藝術創作
「船仔頭研習中心」外大片黃橙橙的油菜花田
嗚哇~~美呆了
在研習中心享用謝大姐廚房的中式早餐~~香甜的地瓜稀飯
經過休息,每位成員精神都超好,一會兒功夫便讓盤底朝天XD
這是夫人媽廟,緊鄰朴子溪畔旁,為附近村民不可或缺的信仰中心
跟著謝大哥的腳步步行到碼頭,我們要體驗划龍船和獨木舟
朴子溪原名「牛稠溪」,亦稱「牛挑溪」
曾因沿岸居民缺少河川保護觀念,使得全長約75公里的朴子溪有2/3遭到污染
後來重新整治,船仔頭社區居民配合政府關懷朴子溪,使之脫胎換骨
一群人穿上救生衣,戴起遮陽的草帽,呵~我怎麼看都像是清潔人員的裝扮啊XD
謝大哥是船仔頭文教基金會董事,也身兼記者、水上救生員和獨木舟教練
喜歡在朴子溪上教大家划龍船和獨木舟,這也成了船仔頭旅遊的特色項目之一
在他調教下,成員一個個下水游溪
接下來是我們在朴子溪上划龍舟的畫面
以前看別人划很輕鬆,自己親身嘗試後,原來划龍舟好累啊
雖然使盡吃奶力氣,因跟不上鼓聲,我們的船以龜速緩慢前進
途經一處沙洲地,水面離地非常淺,大約只有槳的高度
謝大哥跳下龍船,輕鬆在水面上行走
並誇讚自己的雙腿膚質特別柔嫩,全因常常來此踩沙洲的關係
於是,大夥也撩起褲管露出腳丫子,體驗起難得的「沙洲浴」
◎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
嘉義縣東石鄉蔦松村船仔頭13號 電話:05-3702667 傳真:05-3795906
延續閱讀:【船仔頭之旅①】漁塭體驗‧鰲鼓濕地
延續閱讀:【船仔頭之旅③】坐牛車‧逛花生工廠
延續閱讀:【船仔頭之旅④】朴子小吃‧刺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