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腳步、深入感受,聽在地人說故事。
愛山水、也愛花草,更喜歡走訪充滿鄉土的農漁村
這是去年夏末初秋的旅遊行程,內容主要探訪台江地區的人文風景
吸引我參加活動的主因,便是龍山社區裡古早味的〝探更寮〞
小村落無大景,可人情味這東西從來都不缺
平凡單純、親切踏實
連靜置角落的舊船都讓我陷入沉思,想像著〝它〞除役前的豐功偉業(呵呵)
這裡是台南七股的龍山村(里),位在前往潟湖、七股鹽山、黑面琵鷺必經之地
多數居民以養蚵維生,當你走進社區,映入眼簾的幾乎全是牡蠣
為了讓家園更美好,住在這裡的「討海人」捲起衣袖動手搞創意
將廢棄牡蠣殼作為素材,拼貼妝點閒置空屋
屋簷下、矮牆前,串起雪白風鈴和門簾,蚵殼隨風擺盪,發出陣陣清脆旋律
就地取材DIY
活動中心裡有處展示區,將阿嬤們的巧手工藝一一陳列
不僅如此,居民更把自家圍牆當畫布
彩繪內容全是最真實的漁家生活風貌
被村民稱之為龍山三寶的「虱目魚、吳郭魚、蚵」
挖蚵殼、尋蚵苗
廟前魚市喊價、烏魚子處理過程等原汁原味地呈現
透過綠地美化,復育海岸植物,也多了更多休閒空間
聽說以前的龍山村環境髒亂,如今換然一新,漸漸地變成居民心中的富麗漁村
本地的建築群約莫4、50年歷史,跟著在地人腳步,穿梭在紅磚矮房巷弄間
蚵仔是台江沿海村落的經濟命脈,隨處可見蚵殼成堆的牡蠣山
東北季風吹起季節,養蚵人家便開始忙碌
綑綁蚵殼串也成了龍山最普遍的家庭代工
一串10個蚵殼,據了解工資大約1塊錢左右
婆婆媽媽們會先仔細挑選形狀較凹凸的大牡蠣殼(或稱母殼)
將蚵殼打孔,利用打孔機在蚵殼中鑽洞,接著用用尼龍繩將10個蚵殼串成一串
集10串再綁成一捆,然後吊掛在海中蚵棚養殖,叫做「寄蚵苗」
海裡的浮游生物會附著到在蚵殼的蚵苗上,長出另一片殼,一年半載後就能採收
途中一老宅第,屋頂上的雕像早已風化不清
在鄉間,不論歷史年份,門前有石雕擺設的人家〝非富即貴〞
其庭院裡的石鼓相當氣派典雅
原來是政治人物黃正雄先生的老家
村內的養殖魚塭
2棵近百年老樹,是附近居民納涼話家常所在
當年顯神威保衛家鄉的事蹟至今仍被流傳
充滿海味的龍山社區,除了保存完整漁業文化特色
2010年也與崑山科技大學共同推展「桶更寮‧環村藝術廊道」計畫
「桶更寮」對一般都市人來說可能較陌生,我記得小時候彌陀外婆家附近常可見到
那是早年漁民用來看守魚塭的夜宿臥室,以簡易半筒型茅草或竹屋搭建
因水溫高低會影響魚生長,半夜守在桶更寮的漁民得依狀況判斷
適時打開水門或水車打氣,以減少虱目魚死亡,因此桶更寮也被稱為「探更寮」
停泊在大排上的〝竹編膠筏〞
藝術廊道的桶更寮作品
半切面形狀呈現,小朋友們感到很新鮮
名為「學學」的高大復古桶更寮造型涼亭
外觀樸素可愛
內部有數張長椅,可供遊客休憩與學習之用
活動中心前的〝竹〞桶更寮,設置了溜滑梯,是小朋友專屬的遊戲天地
在魚獲豐收季節來到龍山,當然要品嚐美味且道地的海鮮料理
幾位社區媽媽準備了拿手風味餐款待我們,讓一旁觀看的同伴好興奮
滿滿一桌菜餚,大夥吃得津津有味
其中這道內行人才知道的七股名產〝虱目魚嶺〞特別要介紹一下
取自虱目魚背鰭肉寬1~1.5公分、深1.5~2公分的部位,因為細刺少,肉質綿密口感佳
社區媽媽說用低溫油炸方式比用煎烤味道更讚
香酥、鮮甜,連骨頭都能下肚,哇~~真的超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