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再訪吉貝耍!!!
麗莎有乖乖搭小黃前來唷,哈哈!!!這回總算不需上演〝苦女遊記〞了
位在台南東山區的吉貝耍部落,居民多為西拉雅族「蕭壠社」後裔
早期因地形屏障,這裡一直保留著相當完整的平埔文化
每年農曆九月初五,吉貝耍人遵循傳統舉行〝夜祭〞和〝孝海祭〞
村民與在外遊子會在此時返鄉祭拜祖靈阿立母以及當年渡海來台的祖先
其重要性等同漢人之過年
大家經常聽到的夜祭,簡單說就是還願祭
平埔族人向祖靈祈求願望實現,透過獻豬還願的過程,表達眾人感謝神靈眷顧
這也是其他保有夜祭的平埔部落共通的特色
「吉貝耍夜祭」於初四夜晚登場,一直跨夜進行至初五凌晨
這個時間麗莎無法到場觀賞,不過我沒錯過初五白天的另一場祭典
計程車司機直接載我來到吉貝耍「大公廨」,雖然才結束前一晚通宵達旦的夜祭儀式
臨時攤販、酬神戲台以及前來祭拜的人潮仍十分熱絡
公廨內,插有澤蘭的白色阿立矸、米酒、以及堆積如山的檳榔擺滿整個祭壇
地上也鋪著信眾祭拜的供品
中午時分,幾位穿著白衣黑裙的女孩與婦女陸續出現在公廨外
她們是部落裡擔任跳「牽曲」的成員,要為稍後舉行的「孝海祭」做準備
婆婆媽媽忙著替女孩們綁上紫紅色腰帶及頭巾
白衣黑裙顯得樸素又莊重
最年幼的女孩個子小,長裙都快及地,看起來好古錐
繫上花環後才算著裝完成
花環是平埔族舉行重要祭典或牽曲時必需佩帶的飾物
在吉貝耍以甘蔗葉為環材,上頭再點綴芒草、澤蘭、圓仔花、以及雞冠花
其他長輩們也要綁頭巾,不過顏色較偏紫
吉貝耍的「孝海祭」是平埔族中獨特的告慰祖靈儀式,有學者稱之為「嚎海」
其由來傳說之一:當初渡海來台時有七位先人死於海難
於是將這天定為「七神船破遇難日」,需面向西南方大海方向遙拜祖靈
另一說為紀念對吉貝耍有恩的漁民〝阿海〞於九月五日遭雷擊身亡
下午一點半左右,參加祭拜的婦女用扁擔挑著飯菜,紛紛往大公廨西南方的農間小路聚集
沿著田埂兩側,前前後後擺上一籃籃祭品
原本狹窄寧靜的鄉間道路,一下子擠滿村民與好奇的外來遊客
這裡的信仰文化不拿香、也不燒金紙
婦人將甘蔗葉插入酒瓶中,「插青」動作代表祖靈神力的庇護
也象徵宣示這是吉貝耍祖靈點收的飯菜,其他神祇不得有非份之想
豐盛的牲禮
不管內容為何,酒杯旁都要放上祖靈最愛的檳榔
如此祭拜場面實在少見
村民大聲要求圍觀群眾讓出通道,路中央有一水缸,盛滿水插著甘蔗葉
鋪上芭蕉葉成為臨時祭壇,象徵航行於海上的船隻
同時擺放了許多公廨祀壺與私人的阿立矸
孝海祭儀式分成「請神」和「牽曲」
過程中祭司會請祖靈來看「海戲」,並接受子民們所準備的祭品
以往吉貝耍部落的祭典都由李仁記尪姨主持,自從她過世後沒有繼任尪姨人選
目前則由俗稱「向頭」的兩位男祭司帶領儀式進行
男祭司口含米酒向天地噴灑,告知祖靈牽曲活動即將開始
「牽曲」是以西拉雅古語吟唱的歌謠
舞者手交叉圍成圈,配合簡單進退的舞步,邊唱邊跳
藉以表達族人對祖靈、上蒼的感恩與祈福之心
具有神聖性,平日不能隨便唱;因代代口傳,已無人能解曲中詞意
打著赤腳的少女、少男首先登場,圍著祭壇繞圈緩緩吟唱,表情肅穆聲音略顯稚氣
吉貝耍的牽曲原本只由婦女或少女擔綱演出
因部落女童人數不足,所以加入男童遞補
接著是婦女版
年長阿嬤認真踩著步伐
也許是經過歲月歷練,婦人們吟唱的曲調特別顯得低沉感傷
讓一旁觀看的我受到氣氛影響,也跟著哀傷起來(挖是愛哭鬼XD)
男祭司揮舞著籐編的祭典法器「尪祖拐」,然後一一點收飯菜
最後村民將檳榔剖半來〝博杯〞,詢問祖靈是否滿意
擲出聖杯後,一年一度的孝海祭也宣告結束
幾百年來,吉貝耍人緬懷祖先、堅持不忘本的信念從未中斷
難得有機會認識西拉雅平埔族神聖又虔誠的信仰,也樂於把這個特殊祭典分享給大家!!
相關文章:台南東山★探訪吉貝耍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