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去了一趟麻豆,居然可以寫到第四篇文章
因為不喜喧嘩,對於時下很夯的熱門景點多半沒啥興趣
某天上網閒逛時,發現有個單車采風行程提到〝鹹菜巷〞一詞
宛如射擊正中紅心,這種鄉土特色題材我好愛
興奮查詢相關旅遊資訊後,即刻安排了旅遊路線
呵呵,之所以想來麻豆,可說是完全衝著這些鹹菜桶啊XD
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民眾會將盛產過剩的蔬菜用食鹽醃製加以保存
麻豆早期也是醃製鹹菜的重鎮,仁愛路29巷曾經是飄散酸味氣息著名的「鹹菜巷」
其中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這地方用超大木桶醃製的傳統作法
每個木桶可以醃製一萬斤的鹹菜,約兩公尺高的桶子排排站,光想像畫面就很壯觀
當然,隨著生活富裕,地方產業逐漸凋零,傳統純手工醃製的景象早已消逝
但是看看鹹菜桶找尋老味道,我還是相當感興趣
於「鹹言鹹語話鹹菜」網站找到許多關於鹹菜製作流程與草店尾(鹹菜巷)的位置
可惜啊!!從巷頭走到巷尾,繞了好幾遍,就是不見半座桶子
原本應該放置大型木桶的地方,現在除了棄置角落鎮壓用的石頭外,什麼也沒有了
我不死心還跑到附近住家詢問,得到的答案是鹹菜桶去年(2010)已全數搬離
距離不遠的「培文國小」雖然也有,可畢竟感受是不同的> <
麻豆培文國小學區舊名為「草店尾」,從日治時期即以醃鹹菜為主要產業
為讓沒落的鹹菜文化得以傳承後代子孫
幾年前學校與地方熱心人士出錢出力,在培文國小設立了「鹹菜文化園區」
校園中也有一座以鹹菜超人為意象的公共藝術「活力之星」
園區規模並不大,就位於培文國小後側操場
這裡收藏了社區僅存7座古老鹹菜桶
老師們還自創了吉祥物~鹹菜超人
園區簡介看板
古樸的空木桶早無鹹菜香,能被保存與展示算是最好的結果
據報載以前麻豆所生產的鹹菜口味與眾不同,差別就在〝容器〞
這裡使用傳統檜木桶醃製,檜木香氣與鹹菜充分融合,鹹菜也就特別好吃
別小看這些古董木桶,它們都已超過一甲子歲月
因長年日曬雨淋,桶箍曾多處斷裂,幸好有文史工作者林永達先生義務幫忙修補
林先生提到傳統鹹菜桶使用頂級亞杉、檜木製作而成,外頭再加刺竹箍包覆緊實
兩種木質密度不同,會因熱脹冷縮保護木桶不致龜裂,這就是先民的智慧
除此之外,園區也種了許多濕地植物
老舊的汲水器
小朋友的繪製作品
還有傳統汲水用的竹製〝吊篙〞
利用槓桿原理輕鬆取水,這個很好玩喔
大概沒人像我這樣在此逗留許久,用相機慢慢記錄這些傳統老東西
對於鹹菜巷的消失有些小小遺憾
不過往好處想,農村轉型遺留物能在校園成為學生的教育素材,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相關文章:
【台南麻豆】總爺糖廠(南瀛總爺藝文中心)
【台南麻豆】消失的鹹菜香
【台南麻豆】逛老街、吃碗粿
【台南麻豆】傳承三代的老店◎龍泉冰店、麻豆井蚵嗲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