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學生時期教科書上的簡略概論,對於平埔族的認識少之又少
在通婚與長期漢化下,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流失,以至於不少人帶有平埔血統而不自知
2009年4月參觀宋江陣活動時,發現內門一帶還保留少數「公廨」與平埔族文化
對於風俗人文頗有興趣的麗莎,當時還花了一些時間找尋相關資訊
知道有位民間學者劉還月先生,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了許多台灣傳統民間習俗
他受高雄縣政府委託,於甲仙小林國小籌設國內第一座平埔族文物館
只可惜還來不及參訪,8月的無情風雨就將小林村淹沒在土石流中
從媒體上得知台南佳里鎮附近也有這麼一處平埔族村落
但沒車的人可不能說走就走,拖拖拉拉直到今年十月才終於成行
先到台南火車站,然後轉搭經佳里的興南客運班車
中途因疲憊而睡著,最糟糕的是半路驚醒以為坐過頭,連忙按鈴下車
等看清地點後,方知下錯〝西港站〞,佳里根本還沒到
最後耗費多時才抵達。唉~~請叫我豬頭麗莎
北頭洋位於佳里鎮西北方,社區居民多為西拉雅平埔族中的蕭壠社群
「北頭」與台北的「北投」一樣,都是平埔族古語「巫女」之意
「洋」則指有水草適宜人居、放牧之地
雖然漢化已深,此地居民不論生活或信仰上還保有相當的獨特性
從佳里總站步行過來大約15分鐘左右
走忠孝路,沿南26線往青鯤鯓方向,經過「善行寺」不遠就可看到文化村的招牌
彎進鄉間小路,有一飛番勇士塑像,那是北頭洋文化館的入口
在塑像下方有一長串文字,內容是關於飛番勇士神奇事蹟的描述
(我把它拆成上下兩張看得較清楚) ◎蕭壠:佳里的舊稱
竹籠茅草房舍為原始平埔族人避風遮雨的處所,文化館內建築也以此面貌呈現
面積不算大,四周還種了美麗花草
不過有些裝飾年久失修,標示也不太清楚
這是前方的交誼廳
從側面看,只有小小一間
本來築於北側山麓,民國92年以『千人搬遷勇士力扛』協眾人之力遷移至此
再往內走就是文化館主體,房內中央稍靠後牆處設有一竹籠仔厝公廨(ㄒㄧㄝˋ)
阿立祖是西拉雅族人的守護神,也就是祖靈
公廨則是平埔族人拜祀阿立祖的場所,猶如漢人的寺廟
過去是祈福求安或「尪姨」作法問卜的地方
◎尪(ㄨㄤ)姨:也就是女祭司,工作為主持祭典、驅逐邪魔、替人消災治病解決疑難雜症
公廨與一般廟宇最大差異在於不供奉神像,僅以象徵物代表,如祀壺、豬頭殼、將軍柱等
其他區域還包含了西拉雅族生活器具、學術論文、活動照片及實物展示
文化館內也有放置紀念章,當天總共找到17枚,蓋得好開心,不過也蓋得很驚慌
拜訪北頭洋之前,大概了解這個地方只有少數人會感興趣,就算星期假日遊客肯定也不多
我前前後後待了將近一個小時,除了一對父子騎車經過,完全沒看到其他人
當然,沒人打擾可以隨意拍照,但空空蕩蕩的園區好冷清
尤其文化館是竹藤所建,風一吹竹藤就會發出嘎嘎聲響,四處無人實在有些可怕
除了文化館,另外還繞到後方的「飛沙崙」,在竹林中有座三百年歷史的荷蘭井
長年遭風沙掩埋,據說經阿立祖托夢指示,1998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原本想探頭看看古井深度,沒想到上方燈光經感應後「啪」一聲,突然亮了起來
厚!!!!!膽小的人真的會被嚇死
距離幾公尺旁的黃槿樹也有百年歷史,樹形有如墨魚觸鬚倒立地面
居民會取樹葉來當菜粿的底部襯墊,所以又稱它為粿葉樹
這附近尚有「飛番墓」和「望高寮」等遺址,但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我不敢再逗留
而是沿著社區小路來到不遠處的北頭洋公廨「立長宮」
此處有兩間寺廟相連,前面是拜祀觀音佛祖的「慶長宮」
而拜阿立祖的「立長宮」則在後面
立長宮原為竹籠茅草公廨,遭風雨侵襲倒塌,歷經數次重修,改為磚造紅瓦建物
門前的楹聯「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醇酒念先住民」
橫批「北頭開基傳蕭壟社」,是被稱為〝鹽分地帶文學之父〞的吳新榮醫生所題
北頭洋地區祭拜阿立祖不燒香、也不焚金紙,如大家所見,立長宮內部陳設非常簡單
祭拜物品為檳榔、米酒
還有大大小小、顏色不一的壺罐
也因此西拉雅族常被人稱為拜壺民族,其實壺內的〝水〞才是代表靈位
好奇的我在祭壇底下發現好幾顆行排列狀的鵝卵石
查了資料,原來這是北頭洋地區相當盛行的「收契子」習俗
每年農曆3月29日,當地民眾把「不好養」的孩童帶來祭拜阿立祖,並請阿立祖收為「契子」
主持儀式的人會拿石頭輕撫小孩頭頂,祈求平安健康,頭殼硬聰明會讀書
離開文化村後,於馬路對面田地中找到外觀猶如土地公廟的「番仔寮公廨」
並遇見一位平埔族ㄚ伯,他說此公廨從鄭成功時期就存在
不過這地方並非原址,而是1996年所重建
從欄杆外窺探裡面,自然少不了阿立祖牌位,和許多的壺甕
在台灣現今已有十多個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
台南西拉雅平埔族後裔目前也為爭取正名身分而努力
了解不同族群的習俗信仰,其實是為了讓彼此互相更為尊重
也慶幸咱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有多元且趣味的不同文化可以探尋
延續閱讀:台南佳里糖廠(蕭壠文化園區)
【北頭洋平埔文化館】
台南佳里鎮海澄里66之1號 開放時間:08:00~17:00
~團體參觀請事先預約導覽~
相關資訊:北頭洋歷史與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