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忙碌中度過,終於有閒暇時間整理一下硬碟裡的照片
翻出前年參加〝永安石斑節活動〞的資料夾,一時興起,突然想再去看看那片鹽田濕地
擇日不如撞日,趁著週末陽光稍露臉,騎著我的歐兜麥直奔台17線的永安區
永安對麗莎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這裡離我阿嬤家彌陀很近,同樣是以養殖業為主的純樸小鄉鎮
境內有相似景觀~許許多多數不盡的大小魚塭,還有好吃的虱目魚和石斑魚
會覺得陌生是因為不常來,我只認得那條又長又空曠的中油聯外道路
台南後壁有個「烏樹林糖廠」,在高雄興達港附近曾經也有座名叫烏樹林的〝鹽〞場
包含北端的竹滬鹽田以及南端的永安鹽田,是本省開發最早的鹽田之一
佔地130公頃的永安舊鹽田,隨著時代發展與變遷,逐漸沒落、廢棄
1980年代被台電收購,原本計畫作為興達電廠煤炭堆置地,因鹽工補償問題延宕至今未開發
鹽灘內擁有廣大的紅樹林及鳥類棲息,意外造就了景致獨特的美麗濕地
也就是我今日所造訪的地方
不過鹽田濕地產權為台電所有,長期用圍籬管制閒人進出
只在11月的永安石斑節對外開放‧一年僅僅兩天,豐富的濕地生態連在地人也無法隨意親近
風塵僕僕來到永安,興達火力發電廠兩座大煙囪礙眼地矗立在後方
和預期一樣,入口處鐵門深掩,只能隔著鐵絲網張望
雖有密道(狗洞)可以鑽入,但麗莎是個守法公民,如此偷偷摸摸行為,想想還是算了
往好處想,因為這片鐵絲網的阻隔,讓自然生態免於人為的干擾與破壞
據了解此濕地是過境候鳥離開台灣前最大的覓食中繼站
諷刺的是,台電不准外人進入,近年卻在鹽灘區域內蓋了規模不小的太陽能發電廠
說好聽是推動綠能產業政策,但濕地範圍被迫減縮也是不爭的事實
遠處棲息的水鳥
另一頭鳥群則低空盤旋飛舞
遇到路過的在地人,說這個季節鹽灘積水淺,因無魚可吃所以野鳥數量不多
蛤!!這還不算多啊,那候鳥過境時一定非常壯觀
依稀可見當年鹽田的瓦盤結晶池
是昔日為了讓粗鹽採收時潔白雪亮所鋪設的瓦片和甕片
走入歷史的鹽田,碎瓦片也漸漸剝落,現在只能看到散落的沙土和積水小窟窿
日治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孤單地佇立在荒漠濕地中,顯得格外醒目
記得2011年永安石斑節,我曾搭文化導覽車逛了永安區各個景點
像是信仰中心~文興宮、天文宮、永安基督教會,以及永安圖書館、盛洋冷凍食品等地方
也品嚐了本地特色料理~虱目魚丸湯,不用錢的呦
一群人坐在廟口前聊天、吃魚丸的畫面,是鄉下地方才有的人情味
那次也是我頭一回走進永安鹽田濕地
入口不遠處放置了一台龍骨水車,可將鹹水送入小蒸發池
廣闊的鹽灘
四周長滿紅樹林與海茄冬,還有葉色翠綠的欖李
被雜草掩蓋的圓形鹵缸遺跡
如果不是導覽人員的說明,應該沒人知道那是何物
愛鳥人士架起望遠鏡,供現場民眾觀看野鳥生態
當日氣候不佳,只見稀稀落落的白鷺鷥及叫不出名字的小鳥
被列為市定古蹟、有近百年歷史的「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聽說是高雄名人陳中和所興建,也是台灣所有曬鹽場中唯一的鹽田辦公室
本已殘破,台電修復後將之封鎖在鐵網內,外牆可以看到國徽與口號標語
兩旁有小平房,是早期辦公人員的宿舍,後面還有庭院、廁所和員工洗澡的儲水池
可以想像鹽田辦公室在製鹽時期,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3年初再訪此地,高雄市政府編列不少經費進行永安濕地整建工程
於南面圍牆外的鹽保路設置了賞鳥站
也在永達路上,將閒置的新港國小鹽田分校改建為濕地生態教育中心
雖已完工,裡頭空蕩蕩
生態藝術走廊與賞鳥亭
立意雖好,個人覺得有沒有設造景好像沒差,會知道這地方的外地人真的不多
順道彎進鄰近的鹽田小社區
鹽田村是永安開發較晚的聚落,居民多數由台南北門移居而來
因人口外流,是本區人數最少之村落
此地建築還保有許多紅磚古厝,跟我阿嬤家附近房子簡直一模模一樣樣
小巷中遇到很多〝小黑〞和〝小黃〞,是我見過最和善的狗朋友XD
揹著相機,穿梭在舊聚落中
淳樸可愛的小雜貨店,在裡頭聊天的阿伯還探出頭,親切地跟我打招呼
快絕跡的古老窗台,真是漂亮啊!!!
離開前再看一眼,也希望下次再來時,這些古厝巷弄仍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