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鎮地區多數人口為平埔族後裔,更有將近八成居民具有平埔族血統
照理說以這樣高的比例,相關傳統習俗、部落風貌應該不少才對
只是因漢化深,加上馬雅各牧師到左鎮傳教,平埔族人紛紛改信奉基督
雖然本地遍布著十多處大小不同形式的〝阿立祖公廨〞,唯信仰活動早已被簡化
台20線路旁加油站對面的「茅盧農莊」,入口小路佇立著西拉雅傳統婦女抱孩童的迎賓塑像
象徵刻苦耐勞、勤勉工作之平埔母系文化特色
為探尋更多在地風情,我繼續步行在台20甲線道,幸好三月的氣溫還不高,過程不至太難熬
再回頭,「拔馬教會」已在遠方
前面即是左鎮市區中心,先衝到小雜貨店買飲料解渴
不過這唯一的鬧區從街頭走到街尾,只有短短幾百公尺,大概幾分鐘就逛完了
路旁的商店名字取得超妙,還註明有政府立案的喔XD
〝耶穌〞與〝國術〞,果真是「當西方遇到東方」的最佳寫照
衛生所對面的景觀裝飾
傳統平埔族多以茅草和刺竹造屋,為體恤當地老人及學子候車免遭受雨淋日晒
區公所還特地聘請老師父興建了一間約3坪大的仿古候車亭
獨特的茅草竹造候車亭,外觀古色古香,不用鐵釘和鐵線,既實用且深具地方色彩
荒廢的羅宅,以前應該很氣派吧
聚落平房
巷弄漫遊是樂趣所在
庄腳老屋
有刻字的鬼瓦
要不是村內少數「祀壺」的私家祭壇,其實看不出與一般鄉間農村的差異
順著指標經過住家田園,在小小的產業道路盡頭找到「口社寮阿立祖壇」
口社寮就是今日的左鎮中正里
昔日總覺得〝祭壺信仰〞很神秘,甚至感到些許畏懼,那都是因為不了解的緣故
這兩三年間自己陸續親訪後,對平埔傳統文化也慢慢能夠拚湊出輪廓
阿立祖是〝西拉雅平埔族〞的守護神(有些地方稱阿立母、太祖、尪祖、老祖)
這個造型特殊的開放式建物為祭拜阿立祖的〝公廨〞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六月十五日及十月十五日以檳榔、煙酒、甜米糕、鹹油飯祭拜
不燒香、不燒紙錢為其特色
公廨周圍長滿刺竹
祭台上有三個包紅布的祀壺,壺口插有甘蔗葉
擺放的物品不可隨便亂動,也不能指指點點,否則「太祖」可是會生氣滴
這裡是左鎮規模最大的公廨,相較於其他公廨尚保留著平埔習俗
大部份的公廨則隨著平埔族人信仰改變也跟著漢化
菜寮化石館停車場側邊的「復興宮」則是另一種信仰形式
建於1979年的復興宮,廟宇裝飾為剪黏藝術
建築與規模乍看為普通寺廟,實為「埔漢合祀」所在
主祀池府元帥、中壇元帥和哪叱元帥;左陪祀太祖三姐妹,右陪祀為福德正神
西拉雅的太祖和漢人的土地公,一左一右和平相處,共同庇護地方安寧
另外麗莎還找到下坡水溝邊的「顯赫太祖公廨」,就在光榮國小大門左側不遠處
據說早期平埔族人改信教時,把許多祭壺丟棄在此地,八字輕的人經過常被「番太祖」問候
於是居民趕緊出資興建此公廨加以祭拜
其內部陳設相當簡單,除了祭台上的器皿,就只在牆上寫著「顯赫太祖聖位」幾個字
公廨外有香爐,燒香、也燒金紙,幾乎完全漢化了
惡地左鎮,宗教與民間信仰相當多元,如果對人文感興趣,真的很適合來趟深度旅行
◎相關文章:左鎮漫行◎噶瑪噶居寺、左鎮教會、拔馬平埔文物館
左鎮漫行◎菜寮化石館、自然史教育館